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

拗直治療

拗直治療

拗直治療

拗直治療
拗直治療

有請拗直治療壽終正寢 - 拗直治療

這個活生生的真實事例,不禁讓人提起疑惑。究竟過去所指稱的治療(/或他們稱的輔導),不論改變的程度,是否能夠令同性戀者改變為異性戀者。在2001年 中,一份由康貴華醫生主講的講座筆記裡,便再次透過一個研究項目的數據,來重申同性戀者是可以改變。不過,在38%的成功個案裡,卻有23%的參與者只是 以禁欲方式達到「成功」,究竟如何才算是「成功」改變同性性傾向?



身為明光社董事之一的精神科醫生康貴華,早前多次以「後同盟」召集人的身份,分別向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、平機會主席周一嶽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示威。表示政府在性小眾平權工作上忽視了「後同志(post-gay)」的聲音,令這群「小眾中的小眾」深受邊緣化影響。

相信很多朋友,包括各個追隨明光社作鹽作光的教友們,都對於同樣由康醫生創辦的「新造的人協會」不感陌生。那時候,我們仍然稱呼一群經由康醫生主理而成功 「由攣變直」的顧客為「前同志(ex-gay)」,意思是她/他們終於改變原有屬於同性戀的性傾向,同志只是以前的身份,現在已經成為了「新造的人」。可 是,為什麼近期這些「前同志」都紛紛改變稱呼為「後同志」,兩個稱呼之間究竟有什麼分別,相信以下事例能夠楬橥一些端倪。

有請拗直治療壽終正寢 - 拗直治療
有請拗直治療壽終正寢 - 拗直治療

說點實話,明光社向來以為「攣能拗直」是同志社群的禁忌,可是卻沒有想過,這次對「前同志」的名稱更變,卻間接承認「攣」不能被「拗直」的想法,她/他們 只能透過離開原有同性戀的生活模式成為「後同志」。在早年由「新造的人協會」製作的《十個勇敢的兒女》小冊子,一名當時仍會稱丈夫為「前同志」的妻子,便 記載了以下說話:

有請拗直治療壽終正寢 - 拗直治療
有請拗直治療壽終正寢 - 拗直治療

「我嫁給了一位有同性戀掙扎的男人,生命也因著這個選擇掀起了大波浪,平庸的一生變得更燦爛或更黑暗呢?我見証著生命的蛻變,也嚐受到人生不可改變的無 奈。……雖然近年間他在支持小組及很多師傅的幫助下成長了不少,同性吸引也減少了,我們不得不誠實地面對,(與很多長期病患者一樣),這種『同性吸引』可 能一生都與他相隨。」內容節錄於《愛與痛之間--我的丈夫愛上男人》一文。

這個活生生的真實事例,不禁讓人提起疑惑。究竟過去所指稱的治療(/或他們稱的輔導),不論改變的程度,是否能夠令同性戀者改變為異性戀者。在2001年 中,一份由康貴華醫生主講的講座筆記裡,便再次透過一個研究項目的數據,來重申同性戀者是可以改變。不過,在38%的成功個案裡,卻有23%的參與者只是 以禁欲方式達到「成功」,究竟如何才算是「成功」改變同性性傾向?

有請拗直治療壽終正寢 - 拗直治療
有請拗直治療壽終正寢 - 拗直治療

2009年,美國心理學會發表一份極為詳盡的報告(1)。由1960年到2007年以來,將所有刊載於專業學術期刊(peer-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)關於「改變性傾向治療」的研究,進行一次大型回顧。結果發現,沒有證據能證明「改變性傾向治療」是有效的,但經由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卻 是長期的。與此同時,陸續也有權威性團體公開反對「改變性傾向治療」,遠至世界衛生組織,近至香港精神科醫學院。作為註冊精神科醫生的康貴華,是不容許持 續宣揚一些有違專業操守的行為 (2)。

2012年11月27日,康貴華醫生首次在一個有線電視的清談節目中,改變以往對「由攣拗直」的立場,不再堅持性傾向可以改變。當時,他表示自己不是以 「新造的人協會」的身份發表意見,而是改以其新成立的組織「後同盟」身份發表言論,這是由「前同志」變成「後同志」的轉捩點。其中,「後同志」的意思也不 再是性傾向可以改變,而僅僅是離開同性戀生活模式的同性戀者 (3)。值得留意是,他們最近發表了一份自相矛盾的聲明,一方面聲稱該會的目標不是助人改變性傾向及進入異性婚姻,但一方面又透露了什麼是「離開同性戀的 生活模式」,就即是「減少對同性的性吸引,增加對異性的吸引,並和異性建立長期而滿足的戀愛關係,甚至結婚生育下一代。」

透過這次改變稱呼的政治策略,雖然可以迴避林林總總具權威性的專業指控;但同時也是一種明顯大讓步,間接承認以往一直在堅持的「改變性傾向治療(/或他們稱的輔導)」,是不成功的,同性戀依舊是同性戀。

不過可悲的是,他們仍然不去肯定同性戀的性傾向,讓那些存在同性掙扎的人,為了其信仰上的堅持,變成既不是「攣」也不完全是「直」,不再是「前」又不完全 是「後」。隨著「拗直治療」的先驅組織「走出埃及(Exodus International)」正式關閉,其主席Alan Chambers向所有深受「拗直治療」困擾的同志而公開道歉,代表「由攣拗直」的想法是時候要壽終正寢。所謂的「後同志」稱呼,既然也間接承認性傾向改 變不了,倒不如肯定她/他們的性傾向,不要苟延殘喘地化成「拗直治療」的遮醜布。

註:

1:美國心理學會(2009)。改變性傾向治療報告。
2:香港醫務委員會(2009)。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。
3:先不論這種分類準則是否合理,(雖然看來只是政治策略的分類),但她/他們卻認為同性戀的生活模式是糟糕的、混亂的、荒誕的,所以不接受同性戀生活; 這個前設明顯是以偏蓋全,也無視問題的本身只是指向關係模式的個人選擇,而不是性傾向的個人選擇。意思是,不選擇同性戀的生活模式,不代表不出現糟糕的、 混亂的、荒誕的感情關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